最新訊息:《風起·光穗回家》
次閱讀
光穗節以舊街風情與手寫風穗為主軸,透過暖黃燈火、竹製風車與老街的回憶場景,讓人重新找回與土地、與人情、與過往之間的連結。活動由曜嘉創意設計以溫柔懷舊的方式呈現,讓整座小鎮在風起的那一晚,被記憶重新照亮。
《風起的那一天,故事開始發光》
每年初秋,山海之間的小鎮都有一場傳統的「光穗節」。
據說從前的居民會在收成前,把希望寫在紙片上掛在風車上,
讓風把願望帶到遠方,讓土地把祝福留在心裡。
今年的光穗節有些不同。
鎮公所說,想讓這個老活動重新煥發生機,因此邀來一群「喜歡把現場變成故事」的人。
他們自稱——曜嘉創意設計。
不是那種拿著簡報敲你腦袋的公關公司,
比較像是背著滿袋子靈感的小旅行者,到哪裡都想幫場景換上心情。
一、風從山那頭吹來,故事開始聚集
光穗節前一週,小鎮的空氣便開始改變。
河岸邊架起白色木桿,一串一串手寫風穗被輕輕掛上,
遠遠看像是風自己學會了寫字。
鎮上的孩子們一邊畫風車,一邊議論紛紛:
「這些佈置怎麼像小說裡的場景?」
「因為那群設計的人說,節日不是佈置,是情緒。」
「情緒也要搭棚架嗎?」
「可能要吧,不然風不知道往哪吹。」
某個在旁偷聽的大叔忍不住笑了。
他沒說的是——那些棚架,正是曜嘉的人一根一根在夜裡架起的。
二、他們不是在做活動,而是在聽故事
光穗節前一天,小鎮的老人會、學校老師、木匠、陶藝師都被邀請到廣場。
曜嘉設計師小周把手放在胸前,像在聽一種只有他聽得到的聲音。
他說:
「我們想知道,你們心裡的光穗節是什麼?
不是活動流程,不是海報,是你們記住的那一瞬間。」
老人說,他記得的是以前整條街的竹燈一起亮起的那一刻。
老師說,她記得孩子們追著風跑,一邊跑一邊掉風車的樣子。
陶藝師說,他記得母親把寫著祝福的小赤陶片放進地窯裡,
說那叫「把願望燒到心裡」。
曜嘉的人一邊聽,一邊記,
不是寫在稿紙上,而像是記進一整片空氣。
三、活動那天,整個小鎮像被輕柔點亮
傍晚,廣場被暗藍色、琥珀色的布幕包圍,
燈光像月亮落在地上,
風穗牆在風裡輕輕響著,比任何背景音樂都動人。
孩子們跑到河岸,驚訝地看到
河邊架起一條長長的「願望步道」,
木片上寫滿鎮民的手寫祝福,
燈光順著木片慢慢流動,像一條會呼吸的小河。
主持人開場不是典型的開場詞,
而像在說一封給這座小鎮的信:
「願你記得風來的方向,
記得願望被吹起的聲音,
也記得,今年的光穗節,不是重新設計,
而是重新被珍惜。」
這段文案,不是曜嘉寫的——
而是由鎮上每一個人的故事拼起來的。
曜嘉只是幫它找到該落下的位置。
四、夜裡最後一陣風,把願望帶上天空
隨著風車牆亮起,小鎮的孩子像一群流星在地面奔跑。
大人們靜靜看著,眼中映著光。
有人悄悄說:
「很久沒有感覺到……節日真的在我們身上。」
活動不是高潮,而是一種緩慢的、溫暖的呼吸。
當最後一盞竹燈被點亮,
曜嘉的設計師們站在遠處看著小鎮被柔光包圍,
就像看見一段古老的故事再次長出新葉。
五、故事的最後——風又吹向下一個地方
活動結束後,鎮長對曜嘉的人說:
「你們這些做設計的…到底來做了什麼?」
小周只是笑笑:
「我們只是把你們自己的故事,
放回你們自己手裡。」
他們收起工具,收起沒有用完的燈帶,
風穗片還留在廣場,
風一吹,又是下一段故事的開始。